同学们,下午好!
能和比我女儿大不了多少的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讨论心灵回归的话题,我很开心。虽然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但是,在我的眼里你们仿佛都是我的孩子。在孩子面前,我不会装腔作势,我会把我在学习《弟子规》以及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告诉你们,我才疏学浅,说的未必正确。来之前,我女儿还对我说,老妈真有胆,一个CUT了的老家伙,竟然去给潮人大学生们去吆喝《弟子规》,老妈很傻很天真。
我不能总傻站在前台吧(走回座位)?妈妈辈分的人,坐下来和你们说话,你们不介意吧?
什么是回归?当我从台前走回主讲台,这就是回归——回到我今天应该在的地方。学校放假了,同学们不顾风吹雨打拼命往家跑,是回归,家是我们的港湾。开学了,你们又欢天喜地返回到学校,也是回归,求学是你们本分。冬天,花儿谢了,叶子落了,它们扑回大地“各复归其根”,还是回归。回归是为了拥有更加饱满更加轻盈更有定力的欢喜人生,回归是为了新的春天里更美的怒放。
开场播放的我报的宣传短片中刘欢唱到:“在路上,有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在路上一路奔走的不仅仅是我们青年报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奔走在路上,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回家的路。
社会一天天进步,生活一天天富足,可是,扪心自问,在如今这个浮华、浮躁而又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缤纷社会中,我们有多少人迷失了自己,偏离了自己生命的轨道。数据显示:焦虑、抑郁、浮躁已成为现代人最大的心理疾病。我们的心灵家园究竟在哪里?
《弟子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是儒家文化的根脉,它可以帮助我们心灵回家,使我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内心获得安详,获得欢喜,它是我们幸福人生的一把金钥匙,一个标杆,一座桥。
一、《弟子规》是什么东东?
说的那么玄乎,《弟子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东东呢?同学们有学习过的么?举手示意我,哦,看来知道的人并不多。
它是儒家思想的根脉。是清朝康熙年间,咱们山西一个叫李毓秀的老秀才编撰一本启蒙养正的读物。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主要有“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诗》,而《弟子规》出现的最晚。李毓秀老先生当时可能认为,“三百千千”还是太深,应该再编撰一个更浅的,适合幼儿读的养正的而又方便操作的读物。
《弟子规》的妙处,恰恰也正在这“浅显”之处。因为浅,更容易被人记忆,在心中扎根,因为简单直接,没有那么多“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容易把人整晕了的大道理,所以更容易操作。但同学们千万别小瞧了这本看似简单的读物,实际运用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所谓三岁小儿都懂得,八十老翁做不到。
它分七个部分,每句三字,360句,1080字,讲了113件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它开篇是一个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是先交待了一下它的出处,是从儒家文化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论语-学而第一》里的那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二十五个字中提炼延伸而来的。
弟子:就是学生。同学们坐在台下听貌似先生的我口吐莲花,此刻你们是弟子。其实,一生中我们哪一个人又不是为人弟子呢?规:是指做人的道理和规范。人生在世,没有规矩成么?都去为所欲为,互相掐架,老子天下第一,这个世界即使不毁灭也早乱套了。圣人训:-圣人,是指道德和修养达到至高境界的人,这里特指孔子。训,教导,教诲。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青少年身心修养规范。孔老夫子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语谨慎,讲求信用;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有余力,就应该好好再学习其它文化知识。
听说我们学校在搞“诚信月”活动,什么是诚信?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信”,从人从言,讲人话就是信。
《弟子规》总叙之后,接下来就是对怎么去“孝”?怎么去“悌”?怎么去“谨”?怎么去“信”?怎么去“亲仁”?怎么去“行有余,则学文”?进行了非常具体的分述。 通篇文字非常简约,也非常浅白。但是由于里面有做人做事的“万变不离其宗”“一以贯之”的人生最大的学问在里面,实在是简约而不简单、浅白而不浅薄。
时间所限,就不逐句解读了。
二、为啥学这个东东?
那么这个“万变不离其宗”、“一以贯之“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
人生最大的学问,不是数理化,不是文章写得如何漂亮,不是弹琴、跳舞、画画……人生最大的学问是懂事,做人有道德,讲规矩。
孔子的得意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真君子追求的就是最为根本的东西,把最为根本的东西抓住了,他做的事就合于道了。 那么这个“本”是什么?是孝弟。事父母叫孝,事兄长为弟。孝弟是仁之本。弟子规就是教我们这个的。
从孝字的字面本身我们来看看,儿子背着老子,或老子把儿子当拐杖使,就是“孝”。在看看“本”字,“木”,指树,树靠什么枝繁叶茂?对,靠根,木字底下的一小横就代表树的根,根是树之本。做人做事的根本是什么?儒家思想告诉我们,就是孝,就是悌。
孝是心圆,是定盘的星,是人生的坐标,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天地之大径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法则。
前些天,我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太原某家银行招聘新员工,在笔试的卷子上,第一道题的题目是:“你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么”?回答不上来的,对不起,不于录用。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连父母都不能放在心上的人,怎么会懂得爱别人呢?又怎么会去全心全意爱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