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周末的空闲,倍数观看完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名字说的是刘罗锅,其实讲述的是刘罗锅和何坤之间的事。
清朝乾隆年间,山东青年刘墉进京赶考,在京城有缘碰上了当今皇上,并与皇上下了一盘棋,没想到从此与皇上的宠臣礼部侍郎和结下了不解怨恨。刘墉因为背负罗锅,因此形象生动地给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刘罗锅”。刘罗锅业余爱好就是下棋,这棋下得可真是杠杠滴。在比棋招亲中,他战胜各方棋手,被招为六王爷的女婿,相约中了状元就成婚。“下棋”给他搭建好了发财致富的阶梯,文考时刘罗锅就顺势一跃,高中状元,并被派往江宁任知府,政绩卓著。
宠臣和心里就更不舒坦了,他心想,好你个背锅的土包子,靠着三脚猫的棋技骗了个上门女婿也就算了吧,还想在政权上指手画脚的,那就得看你和大爷我答不答应!不玩残你,你就是我大爷!所以和坤就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刘罗锅百般刁难。整个剧都在讲这两个大爷在朝廷、在民间,对公事、对私事发生的一系列斗智斗勇的事。
俗话说得好,民斗看人品,官斗看官品,这一系列争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深藏两人骨子里的本性。哪一个更渣呢?让我们结合具体的历史资料和剧情来找到答案!
历史上对刘墉的业余爱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书法家。因为他擅长书法和文学,而且小有成就,所以人们还称呼他为“浓墨宰相”,他甚至还被评为当时的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这么高的评价也有可能像当今娱乐界位高权重的大腕们顺势炒作的嫌疑,但他确实还是有点功底的。他有过很多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证明他的书法造诣还是十分高的。
政治上说他一共做了将近五十多年的官。这50多年里,仕途生涯真的是跌宕起伏。但因为他的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最后居然混了个很不错的结局,做到了仁阁大学士,那可是乾隆年间一个十分了不得的职位。
无论是业余爱好还是政绩,历史上对刘墉和和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和被说成了一个彻底的反面人物。
那么刘墉真的就是一个清正廉洁,为民着想的好官吗?和就真的只是一位收刮民膏,贪得无厌的坏官吗?
人啦,只有在穷途落寞的时候才能够看出本质!我们先来看看两位在穷途落寞打拼“仕途”时展现出的本性!
刘墉生于官宦世家,在他的父亲被贬之前一切玩得顺风顺水,也彰显出一个达官贵族的高大尚。父亲被贬后所有仕途才靠自己在打拼,在打拼的过程中,最大的“滑铁卢”就是在他从京城被贬到江苏的时候。当时的刘墉被任命为江苏学政走马。虽然职位不低,可是刘墉一直以来都拥有着极大的野心,所以他对于京城还是有着很强大的向往的,对派往江苏这一结果当然是不满意。
为了改变现状,为了能够顺利往上爬,为了做更高的官,他的本性开始露出马脚了。他想了很多歪门邪道,其中一个就是直接诬陷很多清白的人。臭名远扬的“文字狱 ”就是他的杰作。
因为他对文学十分熟悉,所以就开始自己刻意纠察很多当时官员的一些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无中生有,举报他们的作品中有反动言论。就比如,当时有一个名为徐述夔的官员,他有一个诗中有一句是“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其实这句话本无什么歧义,然而刘墉却无中生有,告发了徐述夔,从而将其拉下台。
他就这样,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法,告了很多的大臣,就是和坤也未幸免。后来统计当时刘墉差不多诬陷了二百多了大臣。刘墉就是踩着这些人的尸体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爬进了政权中心。
费尽心思,玩尽权术到达目的后,没想到他把自己的斗志也玩残了。此时的他已经无心官场了,也脱下了他打拼“仕途”时披在身上“清正廉明”的外衣,采取“懒政”措施,对于一切无所作为,敷衍了事,对很多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切皇帝只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还不敢粗声粗气地批评他,因为朝中无人啊,把他说急了,撂下摊子不干了,他还没有办法找人代替!
两相对比,和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对金钱贪得无厌!在仕途打拼时,他不靠打压他人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地上位。
通过这样的史料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刘墉靠着谋害他人,获得晋升;晋升后不思进取,不干实事,他并不是影视作品中塑造的一个彻底的“好官”。相比之下和坤就要耿直光明得多,他明说,我就是贪财,但是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靠我本事自己争取,绝不谋财害命!同时何坤大部分时候还是能够坚守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底线,比起刘墉得势后不作为要好那么一点点!
都是“名臣”,谁更渣一点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