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名人故事内容页

大道同行(三 )

2022-10-26 09:00:34 名人故事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

老仆人掌上灯,上来几碟小菜,一壶水酒,月色之下,二人对饮起来。

王安石给苏轼斟满酒,双手举杯:“实在愧对子瞻,老夫辞相以来,生活颇拮据,无美酒佳肴,只能以乡野粗食待客了。”

苏轼挥扇大笑:“口腹之礼岂可适用你我二人乎?荆公之心,如窗外明月,清明照人。”

“不过,”王安石指着桌上:“这几道倒是江南一带的时蔬,一曰芦蒿;二曰马兰头,三曰菊叶,皆是野菜。”

“听闻子瞻喜爱美食,自创了东坡肉、东坡饼,老夫不知所以,只会粗食。这一碟烤鸭是眷翁特地从江宁东城买来,乃江南百姓第一偏爱,江南人对鸭肉和鸭四件情有独钟,确也别有风味,子瞻定要品尝,即便在汴京,也是品尝不到的。”

苏轼亦举起酒杯:“谢荆公待见,晚辈先敬荆公一杯。”

“请!”

“请!”

二人一干而尽。

落下酒杯,苏轼开口言道:“此次拜访荆公,一是前来看望,二来向荆公赔礼谢罪。”

“子瞻何出此言?”王安石放下酒杯:“当初我主政推行新法,排斥不同意见,不肯广纳群言,更将你贬到杭州,回想起来,亦是犯错,还请子瞻不要记挂在心。”

“子瞻当年少不更事,屡屡犯错,讥讽陈希亮,意气行事,多又冒犯荆公,现在想来亦觉惭愧,黄州四年,让我明白了许多。”

“你我政见不同,世人谓之党争,从辅佐圣上,强盛我大宋国度,你我皆出于公心。过往不论,让所有相争随风而去吧。能与子瞻有机缘相会,实在让老夫高兴。来,来,再干一杯!”

二人一同饮尽。

苏轼放下酒杯,说道:“我初入黄州时,住在定慧院,后识得安国寺,静心参禅,佛家智慧奥妙无穷,我在寂然里发现,世事变幻,修心为本,常人心随境转,却不知心能转境,这让我恍然大悟。”

王安石亦感慨道:“老夫退隐之后,常常翻阅黄老及佛经,方知人之根性常被世相遮障,识得自性本体,方能了然一切。”

停了一下,王安石继续说道:“当初老夫与你在碑林相争,我说:此碑东坡想歪!你道:当初安石不正!自以为智巧才慧,殊不知,乃是自我心性迷失,全在一个我字,佛曰我障。”

苏轼哈哈大笑:“惭愧!惭愧!与荆公《字说》相谑,全凭一时之快,却不知在知障里越陷越深,伤害荆公,子瞻还请荆公海涵,原谅子瞻无礼。”

王安石又想起那场争论场景:在辩论了“坡”、“笃”、”“滑”、“笑”后,苏轼对王安石说:“鸠字九鸟,君可知道有何典故?”王安石不知所以,欣然请教。苏轼得意道:“《诗经》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王安石不解而问:“分明七只鸟,怎能说是‘九鸟’呢?”苏东坡不紧不慢地回答:“七只小鸟加上它们的父母,不就是‘九鸟’吗?”这让王安石十分尴尬,愤而拂袖离去。

王安石夹起一块烤鸭给苏轼递过去:“所以佛家常劝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苏轼附和。

两人开怀大笑,相互碰杯,一饮而尽。

“来江宁前,吾曾见乌台诗案中的老朋友王定国,被贬岭南回来,未见任何改变,反倒体貌轩昂,其妾柔奴歌声婉转,吾问何以故?其妾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真是清澈见底,我当即赋诗一首。”

王安石抚腿赞道:“直抵心腑。岂非语吾之现状?”

“人生无处不家乡。”苏轼笑道。

“这烤鸭味道如何?”王安石抬头问苏轼。

“无味。”

“何如?”

“本自俱足,何来之味?”

王安石用蒲扇奋力敲敲桌角,大笑道:“好一个子瞻,处处机锋禅理。”

苏轼亦低头对视:“不是荆公机锋逼人?”

“是吗?”

“哈哈”,二人仰天大笑,手中的扇子在空中划了一个巨大圆弧。

“不与子瞻论禅,好久不见,子瞻棋艺定有增长。”王安石说道。

苏轼放下酒杯:“愿陪荆公一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