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荐:王安石摆摆蒲扇:“罢了,子瞻过谦,老夫身老且病,乃顾自怜耳。何如子瞻出入有道,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气势,且淡然也。”
到白塘时,已是晌午,渐渐地,一处白墙青瓦的小屋出现在树林间。
这是不大的三间小屋,门头上写着三个字:半山园。一看就是王安石手书。只是这三间小屋在山野显得突兀,更显得有点寂寞和孤单。小屋四周全是荒山野坡,满目乱石野草和流水,偶尔能听见远处人家传来的一两声犬吠。
早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时,王安石就看中了这片土地。当时,他在宁为母守孝,发现这绿林间的宜居之处,便托朋友代购,以作退身之用。在赴京路上,他曾赋诗一首:《船泊瓜洲》,表达了他对这片山水的喜爱: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再次回到江宁,他决心在此终老一生。他请人修建了这几间与山野农舍相似的房屋,简陋却十分宁静。据《续建康志》记载,所建房屋也就“仅蔽风雨”而已。屋内更无一件像样的家具物件,仅能用耳。房屋四周开放,连一道围墙都没有,有人劝他筑一道围墙,王安石没有采纳,他说:“介浦身心皆已付出,无财无物,还防什么?”
他担土为丘,凿地为池,在四周种植了三百多株能迅速成林的楝树,中间杂以山桃溪杏。门前是一片低洼之地,荒草杂生,多年积水为患,王安石因势利导,引水为渠,使之与江宁河相通,每去江宁,乘小船泛水而至。
房屋修建完成,他算了一下,从白塘到江宁东城七里,从白塘到钟山也是七里,距离相等,便将自己的小屋定名为“半山园”。
苏轼环游一圈,不免心生感慨。堂堂大丞相,退隐之地倒与黄州颇有点相似,只不过更为简陋,与山民野居毫无二致了。
听说王安石辞相退隐时,皇上让他以“使相”之名兼任江宁知府,安度晚年。不曾想,竟是这般俭朴。
“以荆公功勋,皇上加恩,何至如此清苦?”
王安石淡然一笑:“介浦一心富国强兵,大业未成,几近流败,颇感惭愧。皇上虽怜爱有加,但介浦实在无力承受,半山园落成后,便辞去使相之名,一心偏安山野,与书为伴。”
听到此言,苏式心中忽然一阵伤感。想昔日丞相力主变法,纵横捭阖,所向披靡,大刀阔斧,何等意气。真是时势造化弄人,如今孤老病缠,布衣简食,好不凄清。回想自己在黄州躬耕垅上,又有点同为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过黄州有朋友相助,有宁皋亭、东坡、雪堂相伴,与友人宴游,灯下提笔挥毫,相比丞相而言,算不得清苦了。
“听闻荆公平日随心漫游,卷不释手,衣袋中常备有烧饼,随驴而走,子瞻好生羡慕,他日如有际遇,定当学荆公,独行天地之间。”
王安石摆摆蒲扇:“罢了,子瞻过谦,老夫身老且病,乃顾自怜耳。何如子瞻出入有道,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气势,且淡然也。”
“惭愧,讨教荆公。”
“老夫吟诗无数,无如子瞻佳句捧月。”
“荆公实在过奖”。
在门前树下,二人一边饮茶,一边叙说旧情,当年的针锋相对,亦因人生经历与跌宕,而渐成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