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曹刿拜见鲁庄公前有这样一段对话: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字里行间表现出曹刿此人似乎身份普通平常不值一提,初看此文本人将曹刿介定为“乡野村夫”,故而这样的曹刿竟能轻松拜见鲁王并同其来往对话大抒政见这一疑惑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要弄懂看似寻常平凡的曹刿为何能被鲁王委以重任还得从曹刿的真实身份,曹刿本人的能力,鲁国面临的处境以及曹刿在战中所扮演的角色四方面来综合考虑:其一,曹刿的真实身份问题。
中国春秋是贵族时代,所谓出身低微,家世落魄并非当代人印象中的贫民,反而大多都是卿大夫士中士的级别的人;而引发人错觉的“其乡人曰”中的乡人,经查资料得知春秋时期首都士人、地方城市士人及贵族称乡人或国人,而真正的乡间野夫及农夫农人在春秋时期被称为野人,同时,春秋时期军队由自全国召集而来的武士组成,文中提及曹刿的乡人大概率是同乡的武士,而武士及贵族阶级最低级别,能同武士有所交集的曹刿,身份未必卑微;再来,从言谈来看曹刿明显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当时士及以上阶层才能享有受教育资格;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曹刿有自己的姓氏,春秋时期真正的乡间野人有名而无姓,所以,曹刿此人不太可能是个地位低下的野人,他的身份更倾向于士,并与某些贵族相熟。
其二,曹刿的能力。从文章中可知,曹刿深谋远虑,识得大势,并且精通劝谏一门,三言两语便说服鲁公,除此之外,曹刿的策略,与孙武所言“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道理相同,主要从精神士气方面图利,决定攻势时机,这一策略不可谓不精妙,尤其当时两国交战大体依循军礼,双方照固定程序交接战斗,而曹刿突破常规,打破局限思维,算是第一个“放开了吃螃蟹”的人,由此可见曹刿此人卓越的军事才华,他沉着冷静的同时亦不乏勇敢 ,毕竟在众所周知作战固定程序的情况下,后发制人的策略尽管不难想到,但打破礼制约束也很难;除此之外,从曹刿的言语之中可以见得他有充足的实战经验,大可能担任过军中指挥官,他不仅能恰当深度形势采取防范反攻之策,还仅从车辙的轨迹及旌旗的散乱程度就判断出敌军是溃败还是诈败,这样一位富有实战经验的军事人才能得鲁公青睐并不离奇。其三,鲁国当时面临的处境。鲁国由于比齐国弱小,一直惨遭齐国压制,尤其是齐襄公继位后,更是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