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出情节:
婆子去了半日,仍旧拿回来,说:“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麝月道:“这怎么样呢!明儿不穿也罢了。”宝玉道:“明儿是正日子,老太太、太太说了,还叫穿这个去呢。偏头一日烧了,岂不扫兴。”晴雯听了半日,忍不住翻身说道:“拿来我瞧瞧罢。没个福气穿就罢了。这会子又着急。”宝玉笑道:“这话倒说的是。”说着,便递与晴雯,又移过灯来,细看了一会。晴雯道:“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象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得过去。”麝月笑道:“孔雀线现成的,但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
这不免让人疑惑文中的并非刺绣世家的小丫头晴雯怎么有这么大的本领,能补半个京城都没人能补的雀金裘?
结合原文,我猜测一是婆子欺上瞒下。所谓京城没人能补这件雀金裘,全都出自婆子之口。这件事情对于婆子来说,事办好了,未必有功,自己的阶级地位就是个粗使跑腿的下人,宝二爷拿不拿赏钱尚不一定。办砸了,被老祖宗发现,罪过都在自己身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么金贵的东西,婆子平时又入不得宝二爷眼,上杆子上心办事干什么?
于是婆子去了半日,仍旧拿回来。半日就跑遍了京城,还问的很详细,这婆子恐怕只怕是出去转了几圈,找个茶馆喝一壶茶,想定了对策,就回来交差,随便找了个托词,打算撒手不管。
二是匠人不敢揽活。假使那婆子真去问了,她一个婆子能找到什么样的高超手艺人。即便找到了合适的人,手艺人作为一个匠人,有人拿了个包袱过来找你补,你打开一看,没接过这活儿,补了赚不了几个钱,补坏了得赔巨款,那么你补不补?心里没把握哪敢接这个单子,毕竟时间紧,任务重,且大概率得不了多少钱。这玩意贾府只有一件,要是这件衣服给弄损坏了怕不是直接要赔命。
于是随便糊弄了过去,“都不认得这是什么。”
三是晴雯本身具有一定专业性。晴雯、袭人这样的“丫头”,主业本就是针线女红,在贾母身边和宝玉身边,接触过很多材料和衣物。古代成衣业极端不发达,穷人买不起,富人不屑买。有钱人家都有“针线上的人”,帽子、外套、褂子、袜子、鞋子、手巾、香袋、肚兜、枕巾、被面,哪一样都需要人工一针一线的做出来,这些是贾府小姐丫头们的“必修课”。
有此作基础,加之晴雯分析认定“界线”是瞒天过海目标的最佳解决方案,而满屋人又只有晴雯会界线,加上孔雀金线不是普通裁缝铺会备的货,但富贵的贾府是不缺的,所以,晴雯补裘是顺理成章的。
四是没有退路。雀金裘不补,问罪下来,只可能是房里的丫鬟受苦。自己不顶上去,这个帐最终也要算到她头上:有这个手艺,却不肯出力,大家挨了罚,怨气往哪里出?想想金钏,让人不寒而栗,森严的等级制度,吃人可不吐骨头。
五是为留伏笔。体现晴雯没有心机,她一个人满口答应,没办好,只怕大家要埋怨。此处也暗示晴雯结局的悲剧性,一切都与她的个性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有关。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有担当,有本事,但是心气太高,招人嫉妒。
晴雯把事情办好了,房里的人,却没一个感激她解决了危机,反而更加嫉妒她,认为她显摆逞能,想尽办法讨主子欢心。
这也体现了《红楼梦》的叙事风格,表面上是说补雀金裘的事情,实际上是在一步步揭开晴雯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