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名人故事内容页

大道同行(六 )

2022-11-07 10:45:26 名人故事

第二天,苏轼去拜会江宁知府王胜之。

几天后,王安石正坐在半山园中读书,老仆人来报:“江宁知府王胜之派人送一篇苏子瞻新作”。

“子瞻去江宁府不过才几日,这么快就有新作了?”

“听闻,王胜之亦领苏子瞻去了蒋山,不过他们是走的南麓,风景相异。”老仆人说道。

“子瞻非一般之人,从哪里看,心中眼中皆有诗。快拿来给我赏读。”

接过诗稿,王安石当即展开,是一首苏轼所作 《同王胜之游蒋山》。随即吟诵起来:

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

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

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

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

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略横秋水,浮图插暮烟。

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好诗啊。尤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王安石放下蒲扇,回到桌前,遥望窗外,陷入沉思,片刻展开纸墨,在上面挥毫写道:《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余爱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平日老夫之作,无此二句,因次其韵。

金陵限南北,形势岂其然。

楚役六千里,陈亡三百年。

江山空幕府,风月自觥船。

主送悲凉岸,妃埋想故莲。

台倾凤久去,城踞虎争偏。

司马坝庙域,独龙层塔颠。

森疏五愿木,蹇浅一人泉。

杖穷诸岭,篮舆罢半天。

朱门园渌水,碧瓦第青烟。

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

第二天派人送至江宁府。苏轼看后,对王胜之曰:“荆公之意让子瞻倍感温暖”。随即命人取来纸墨,写下《次荆公四绝》之三:

骑驴渺渺入荒坡

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

从公已觉十年迟。

写好之后,请王胜之派人送往半山园。

王安石随即回复:“盼子瞻再聚!”

又是一个星明月朗的夜晚,二人窗下对酌,酒酣耳热之际,王安石拿出自己平日诗作,

对苏轼说:“昔日多忙于公务,未曾细细欣赏子瞻书贴,今晚可否为老夫手书一幅留作纪念?”

“荆公多礼,子瞻理所当然。” 苏轼爽朗笑道。

随即老仆人铺开台案,铺上纸墨,王安石轻捻胡须,边看边诵。苏轼端坐席上,细心聆听,下笔从流,恣意挥毫。当王安石吟诵出“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

苏轼大呼道:“荆公,此二句有《楚辞》之风啊!”。

王安石点头道笑道:“亦不过皮毛耳。”

书写完毕,王安石在灯下端详再三,对苏轼道:“子瞻此来,文墨兼有,令老夫颇为开心。”

停了一下,王安石又道:“自老夫归来金陵,清静自守,自来自往,从未有如此开心。今日子瞻留墨,老夫要与你重新对饮。”

二人移到门外,以石当桌,着席而坐。此时已是仲夜,月明星疏,天地开阔,除了淡淡的月色和林间虫鸣,几无人影足迹。

“当与子瞻一醉方休。”

苏轼端起酒杯,道:“我初到黄州时,尝与亲朋写信,如石沉大海,无有回复。今日看荆公孤居蒋山,与清风明月相对,感受何其之深,恍如又回当年。”

“老夫天性执拗,世人恨之。老夫不通人情,左右诟病。但老夫只想以天下为己任,去除疴病,为国尽职,如今年迈体衰,家道变故,心力日憔,承蒙皇上恩准,远离朝政,只求平静安度余生。”

随即吟道:

六年湖海老侵寻,

千里归来一寸心。

西望国门搔短发,

九天宫阙五云深。

苏轼听罢,感慨交加,不觉热泪涌出眼眶。他抓住王安石的手说:“荆公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纬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我愿荆公沐紫金雨露,咀文章精华。”

“子瞻过誉,转眼一生,你也近不惑之年,想来,这样的相聚昔日真是太少,颇为遗憾啊。来,同饮一杯!”

苏轼举杯与王安石相碰:“何当共持藜杖,大道同行!”

夜色下,两人频频举杯,到尽兴时,二人已不能自已,醉卧在蒲席之上,漫天星光落下微露。

醒来,已东方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