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名人故事内容页

倾心神迹者的现世悲哭

2022-12-07 08:57:16 名人故事

祭古节中我乐意过端午,为着口鲜肉粽的缘故,从前也爱夸夸屈子,大凡受过义务教育的人总能轻易揪出些好词。屈原初阶形象不像嫦娥一类的模糊矛盾,同时又完美,只捡好话说就是了。

关于屈原生平论证总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屈原在精神世界里地位高不可攀,无论是否有屈原其人,“屈原”也总能在精神世界里熠熠生辉。屈原在盛誉“屈原”的时代里像是为丰富精神世界、引导积极向上所特意添上的材料。

年至三十七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创楚军主力,史称鄢郢之战 。通俗解释总说楚国亡国,屈子料定大势已去,遂投江,以身殉国的意思。但实际上,鄢郢之战后,襄王迎回庄辛,并封阳陵君,迁都陈都。(陈城作为楚都史有明文)屈原与庄辛类似宋王安石与苏轼两党,无关新旧的,但确实是利益相冲的政党。我小时候对屈原的负面情绪多半是可惜,总觉得还有功可成的。后来得知是殉国,又觉得高节。现在看来,楚国迁都后仍存留十余年,殉国说显得单薄,更况且国家遭难,正是奋力一搏的时机,这时候投江自尽,还只能是缺乏明主、力不从心了,不如殉怀王来的深情。

“屈原之死是他热爱楚国、热爱人民而又无力拯救的悲剧性结果,是他的理想彻底破灭的必然的结果。”

假设一切对屈原的神化都成写实,我会为屈原一生中在矛盾中的激进持怀疑态度,我总怀疑他是如何在政治腐败的背景下沉浮了这么许久,这样的一个理应在个人世界观初建立的时候就去赴死的人,依旧在史书墨迹构出的浊世里亦步亦趋良久。屈原文字里多神迹,除却香草美人,就是男女上神。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在物质世界里周旋得宜的人倾心屈原,怀王遭挟,临到死了要去后悔,可见非要到已经没什么尘缘了,才晓得屈原的好。屈原的利弊是一体的,脱离社会又看似高尚的人总要被社会杀死再筑到精神世界里去发光发热;屈原的自杀是必然的,如果要维持屈原本身的完美,屈原只能自杀。他杀总有悬颈在钢筋房梁上怒骂、目光下移脚还却在地板上打转、旋出泥圈的丑态。屈原不像鲁迅,嬉笑怒骂,亦步亦趋,战士一样;他就算怒骂八百句最后也要兜兜转转回到“香草美人”,点睛句笼统了说总一句:“我是香草美人”,一股臭文人气。

世人大多为屈原投江不平,总觉得屈原是被逼死,也有少数为自杀一事谴责屈原。我曾经也是这少数,想法也理想——活着总比死了好,自杀总像是临阵怯场,活着总能一—搏—总归也是个官方认可的伟人。史学界也总爱拿屈原同孔夫子做对比,但现在看来,即使是因着个人价值观的不同、所处时境的差别,也总能酿出大体相仿的历程。换句话说,因果关系里最重要的内因依旧是个人主观因素,外因是其次的,我更相信理想状态下完全由内因主导出的结果。这种推论方法类似屈原,是否认“存在即合理”的。屈原一生的所有成就来自于对现世的否定。对事、对人的一次次否定都建构着屈原的理想世界,怀王客死,鄢郢之战,召回庄幸,从来就忽视客观世界的屈原终于被客观世界去彻底否定了,屈原依靠着信念活了半世,到了了才发现自己只是洪流中的草芥,何其无力。屈原的信念,原来是脑力救国,可是乱世不需要思想家。人爱说屈子行事板正目不容沙,看似政治也行不通,看史记,又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的板直更像是为了和自己厌弃的人事划清界线的刻意行为,快刀斩乱麻一样的果断,殊不知政治场上不需要界线明晰,莽直做法把自己推到了人类对立面上,加速内心世界的崩塌。

现在我不为屈原自戕悲痛,屈子倾心神迹,最爱颂赞湘水神灵。换位言之,假若我是屈子,必定期待能在湘江神榜落名。